青年精神
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在生活中航行的指南针,它能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当“95后”博士王雪婷放弃硅谷百万年薪回国研发自主芯片时,她的选择曾引发热议。“在加州我能造出更精密的芯片,但只有在中国,我的研究才能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这席话道出了当代青年的价值觉醒。从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1岁的研发主力,到国产大飞机C919设计中“90后”占比超40%的技术骨干,越来越多青年正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这种转变背后,是青年一代对“科技报国”四个字的深刻体悟——真正的价值实现,在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11年刚入职时,当我看着研究员和工程师们在实验室开发、调试、测试时,他们在各种会议上讨论了技术难题时,而自己整日与报销单、发票、Excel表格、会议日程为伴,作为科研助理的我心中难免泛起涟漪——我是那么可有可无。当第N+1版项目申报书整理完毕,一项项技术落地,项目验收通过并形成一册册档案时,我忽然懂得:每一项科研攻关如同精密钟表,除了机芯以外,每个齿轮的咬合都决定整机能否精准运转。我确信:科研管理本身就是一门需要极致工匠精神的科学。
新时代赋予青年多元赛道,有人在前沿领域开疆拓土,也有人在管理阵地精耕细作。当我们用Excel表格校准科研进度,用会议纪要串联智慧火花,用政策解读铺就创新通途时,何尝不是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
随着deepseek大军袭来,我们应该如何随波入流?当AI接管越来越多的标准化工作,科研秘书的真正机遇在于成为"有温度的科研生态工程师"——那些对团队文化基因的理解、对科学家创新节奏的把握、对跨学科微妙平衡的掌控,始终是人类独有的竞争优势。当技术革命重构科研生态时,我们这类传统支持岗位既面临被替代的危机,更迎来转型的机遇——关键在于如何从"流程执行者"进化为"价值创造者"。
随着知识的积累,我慢慢的从观众变成了演员,从以往一点点项目积攒,到积极寻找机会参与,直至真正参与到各项工程类项目中,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实验、测试中,不需要再羡慕旁人,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服务"抢占科技制高点"战略的又一段征程。
青年人需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在这个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织的时代,青年一代肩负双重使命:既要突破芯片、算法、材料的物理极限,更要突破思维、范式、生态的认知边界。当80岁的歼-20总设计师杨伟将设计图纸交给“90后”团队时,当国家实验室里银发的院士与染着蓝发的青年并肩攻关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创新基因的代际传递。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新时代青年手中。以思想解放打开创新闸门,用实干担当浇筑科技丰碑,让精神火种照亮攀登之路——这既是青春的答卷,更是时代的召唤。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每个青年都是主角,每次突破都在创造历史。且看吾辈以创新为刃,以使命为帆,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创新热土上,书写属于中国青年的科技传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