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野

【文汇报】头版:将高新技术“零件”组装成“创新机器”
时间:2012-09-21 来源:文汇报
【字号:

“中国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创新平台”——这是企业家对刚成立的中科院上海高研院的评价。它所要做的是—— 将高新技术“零件”组装成“创新机器”

本报记者 许琦敏

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获批成立。它的诞生,就是为了尝试破解一道难题——中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三年前,中科院派出4位资深所长,来到浦东张江,成立筹建小组。三年间,他们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独特的平台,让企业家与科学家能融洽地合作交流。

院长封松林说,当今中国不缺高新技术,缺的是技术的集成机制。高校、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如同源源不断产生的优质“创新零件”,高研院要做的,就是根据企业的需求,设计并利用“创新零件”组装出“创新机器”,使中国在世界创新格局中,从一个“技术追随者”逐步变成“技术引领者”。

 

“创新零件”强势整合

在潞安集团副总经理肖亚宁看来,从山西千里迢迢来到上海,找高研院做技术研发,就一个字:值!因为在中国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创新平台。

潞安集团主业是煤炭,总部在山西。煤炭的清洁利用,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我们想研发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变油’技术,但困难重重。”肖亚宁介绍,催化剂是核心技术,他们找到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就能解决。然而,技术要真正用于生产,还需要更多技术的集成,企业也不知该找谁做。

山西煤化所原所长孙予罕来到上海参与筹备高研院,也将这个问题带了过来。通过这个初创的平台,高研院帮他们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集成问题,走向中试、正式投产的速度大大加快。

“单个技术只能睡大觉,可联合起来却能发挥巨大能量。”高研院高端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群对此深有感触:中国曾经研发出很多单项好技术,但都卖给了外国公司。如今,高研院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将这些自主研发的技术集成起来,共同研制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新一代X-射线源等医疗影像设备,将在未来3-5年内投入市场。这将改变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市场被外国公司垄断的格局。

有着中科院的金字招牌,高研院寻找、获取、研发“创新零件”有着强大的优势。至今,他们已与国际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国内外企业成立了10多个联合实验室、注册了20多家公司,壳牌甚至将1000万美元的前瞻研究基金委托给高研院管理。封松林说,随着平台运转,将有更多创新资源汇聚到这个平台上。

 

敏锐嗅觉盯紧实验室

“我刚发现的一个蛋白,论文还没发表,就已经在准备开发产品了。”这几天李凌松很高兴。他曾是我国首个干细胞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两年前从北京大学来到筹建中的高研院,他发现这里的科技转化速度十分惊人。

李凌松在比较研究胚胎干细胞和精原干细胞差异时,发现了一个新的功能蛋白质,在精子发育中起重要作用。通过高研院的平台,他很快与上海仁济医院泌尿外科李铮教授商讨,成立联合实验室。

李铮教授是我国男科学的著名专家,对此很有兴趣。因为,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简便有效的生物学方法来诊断男性不育,这个发现很有希望发展成一种快速测试的试纸——就如早孕试纸一样,男性可从超市购买,自我筛查精子是否有问题。

通过高研院和上海市科委的院地合作机制,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科研想法,立即得到市科委发展计划处和生物医药处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基金资助。

“这只是我科研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要研究清楚背后的机理,发篇好论文,可能还需要好多年。”李凌松告诉记者,如此迅速地将一个实验室中的阶段性成果产业化,在高校是难以想象的。“在高研院,科学家只要专心做好自己的研究,自有专业团队会帮你把成果产业化。”

“研发中心+产业化公司”是高研院探索的一种模式。当实验室某项技术有开发前景时,他们会鼓励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成立公司,并持有一定股份。如果开发成功,科研团队可选择脱离高研院“下海”,也可选择回到实验室继续研究。

  

从“拼盘”到“生态集群”

筹建三年间,高研院的平台上已形成智慧城市、无汞PVC合成、页岩气转化利用技术、三网融合等10多个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项目。

智慧中国首席战略官曹国辉认为,再过若干年,将有一批新兴技术企业通过这个平台聚集起来,有望使上海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目前,高研院的经费来源近40%来自企业,60%来自国家,而一般国立研究所来自国家的经费高达90%。它之所以得到企业的认可,打破壁垒的大气和大度是一个关键原因。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姜利告诉记者,科学家多有学者气,与企业谈合作,第一容忍不得企业对其技术提出意见,第二会在股份、费用等利益上斤斤计较,第三希望自己“包打天下”。这让企业对与科研人员谈合作心存芥蒂。

可与高研院合作,却没这些问题。高研院副院长黄伟光说,高研院永远不会掺和到企业的经营、销售中去,“我们只针对行业、企业的需求,做自己擅长的技术研发工作。”

正是这种“不越位”,使高研院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占据独特的生态位置,在高校和研究所、企业之间初步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使原先森严的壁垒得以打破。此前,不少高校、研究所也曾建立过集合多家单位的成果转化中心,但最后却成了一个“拼盘”。在高研院,看不见以学科划分的研究单位,只看得见一个个以项目牵头的中心——项目流转,新的中心会不断成立,旧的会关闭或转制,创新要素又将重新集结。

 

 

原文链接:http://whb.news365.com.cn/yw/201209/t20120921_687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