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野

文汇报:创新动力驱动“引力漩涡”
时间:2010-12-28 来源:
【字号:

浦东张江的土地上,一个以解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技术为己任,以与企业密切合作、带动产业升级为宗旨,拥有“产学研贯通”全新运作模式的科技园区浦东科技园正式开张。昨天,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正式入驻位于海科路99号的浦东科技园。到2015年,这里诞生的创新技术将至少有30%转化为中国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构建创新价值链,促进产业升级

根据国际发展惯例,当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时,创造技术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而上海已经迈过了这个关口。

构建创新价值链,让政、产、学、研紧密结合,这历史重担,落在了尚在筹建中的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肩上。

2008年9月,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决定共建“中国科学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和“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其使命是在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领导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研究。

科技园是躯壳,高研院是灵魂。经过两年多的筹建,“躯壳”已初具规模,昨天入驻的一期园区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还有5万平方米即将封顶,而二期验收在建的项目约25万平方米;“灵魂”也颇具形质,昨天已有十多个企业合作项目入驻园区,到明年将初步建立和形成“五部一中心”的发展格局交叉前沿与先进材料研究部、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部、空间与海洋科技研究部、能源与环境研究部、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部,以及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将在未来5到10年中吸引汇聚全国乃至全球的高新技术和人才,拓展前沿科技,孕育新的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科学家选题,企业家把关

不用铀,改烧钍我国即将部署发展的新一代核能技术,在全球独辟蹊径。其前期一些重要研发工作,就将在新生的浦东科技园中进行。

高研院院长封松林说,新一代核能技术尽管还在实验室中萌芽,离实用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但从一开始就会对高端装备产生需求,通过浦东科技园的平台,将使相关企业尽早参与到项目中,既为基础研究提供支撑,又可实现自身的产业更新这就是浦东科技园遴选“技术种子”的思路。

如同箍一只水桶,科研上的成败,决定于水桶的“长板”,即只要有“最好”就是成功;而决定产业化成败的,却是水桶的“短板”,成本、工艺、技术,乃至营销都不能缺位。选出合适的“技术种子”,单靠科学家不够,还要由企业家来把关。封松林介绍,很多项目一开始,他们就会把企业拉进来,看看技术如何做才能与现有生产能力相衔接。

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5%,而到2015年,浦东科技园中的重要项目成果转化率将达到30%以上。翻翻昨天的签约名录,几乎所有项目都有企业的参与,不仅有山西潞安、上海电气等重量级国企,还有波音、索尼等跨国企业。未来,科技园还将组建专业的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管理团队,在“起跑线”上就使技术与市场无缝衔接。

不“数豆子”,要“交钥匙”

“我们会争取国家经费,但希望更多经费能来自企业。”从来,获得国家经费,在中国科研人员心中都是一种荣耀,而企业经费并不能在晋升中体现多少份量。但高研院的科研人员却以“企业投钱”为荣,摆脱发论文、升职称的传统套路,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一年发多少篇SCI论文,被中国科研人员戏称为“数豆子”,而成果在“数”完之后,往往被束之高阁。高研院要的是“交钥匙”,在这里,科研人员要把“豆子”变成一把“钥匙”,交到企业手中,让企业拿到技术就能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高研院设计了一系列制度,其中一条就是要创建一所大学,不仅为各类研发团队输送专业人才,还为科学家提供学习企业管理的课堂让有管理潜质的科学家成为CEO、项目经理,带着项目去企业拓展。根据规划,到2020年,大学基本建成后,将形成汇聚6000名研究生、2000名本科生的巨大人才储备。

企业用爽快的资金投入,为这种新模式投了赞成票。去年10月,山西潞安与正在筹建中的高研院签订共建“上海低碳能源转化技术中心”的框架协议,一期合作4800万元投资,如今已到位3000多万元,企业代表说,“我们就需要这样的技术,只要技术好,再多钱也愿意投”。波音公司每年投入25万美元,与高研院共建实验室,研发新技术,让旅客在飞机飞行时也可以用手机打电话。

车联网、高端医疗设备、清洁煤技术……我们期待,浦东科技园今天撒下的种子,将在若干年后成长为擎天巨木,支撑起我国新一轮的发展。

作者:许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