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成功举办—“AI+溶液小角散射技术:理论、计算与产业应用”讲习班
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前沿结构表征技术如何与AI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成为科研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为探索国家大科学装置如何赋能这一前沿方向,在中国科学院人事局、赛诺普(苏州)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安徽国科仪器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于2025年10月22日至25日在上海成功举办“AI+溶液小角散射技术:理论、计算与产业应用”讲习班。

本次讲习班聚焦“溶液小角散射技术产业应用”主题,汇聚来自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涵盖同步辐射溶液散射领域的一线应用科学家、AI计算建模专家以及产业界代表。课程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系统讲解了SAXS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与数据解析思路,重点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散射数据处理、结构建模及在药物研发、多肽自组装、功能材料、日用化工等产业应用场景中的最新进展与实践案例。

为提升学习体验,讲习班创新采用“专家讲座 + 上机实操 + 课题路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完整闭环。在上机实操环节,学员亲手操作SAXS数据分析软件,直观体验了从原始数据到结构解析的全过程;在课题路演环节,多名学员围绕在研产业应用领域,展示了SAXS在生物大分子构象解析、纳米材料形貌反演等前沿方向的初步研究成果,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头脑风暴成效显著。


讲习班期间还完成了由蛋白质设施“生物小角散射”团队主导的《脂质体脂膜结构的测定:X射线小角散射检测法》团体标准(T/SAS 0029-2025)的授牌仪式。仪式由上海市标协副秘书长、技术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孟凯主持,共有11家参与单位派代表出席了本次授牌仪式。该标准化成果的正式发布与授牌,不仅标志着SAXS技术在脂质体及纳米药物结构分析领域迈上了新的台阶,也体现了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工作的深度融合。


此次讲习班不仅强化了科研人员对AI融合结构表征散射实验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也搭建了跨学科的交流合作平台,为溶液小角散射技术在智能化时代的产业化应用转化与推广注入了新动能。多位学员表示,AI与SAXS技术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数据解析的效率与精度,为复杂体系的结构表征提供了全新范式。
“AI+溶液小角散射”正在重塑结构表征的研究方式,推动大科学装置向智能化、开放化发展。通过AI算法与产业应用技术的深度融合,科研服务实现了更加便捷、高效、低门槛的触达,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演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未来,这一融合趋势将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研发等多领域的交叉创新带来持续动力,助力我国在智能科学装置建设与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支撑我国战略应用领域的科技创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