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知识服务范式革新的时代星火——青年科技情报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从基因编辑到深空探测,全球科技竞争的浪潮裹挟着前沿技术奔涌而来。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新征程中,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而科研知识服务工作则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基础,肩负着为科研创新提供精准信息支持的关键使命。
作为上海高研院文献情报岗位的一名青年工作者,四年的科研知识服务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每一份文献资源的精准推送、每一次科技查新的严谨论证、每一堂科研素养课程的精心打磨,都是点燃科技创新火种的关键环节。在这场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赛道上,不仅需要科学家精神的薪火相传,更需要青年人以“顶天立地”的姿态,以“星火燎原”的决心,在知识服务范式革新中践行使命担当,为攀登科技高峰筑牢坚实根基。
一、认知觉醒:以战略眼光锚定知识服务新坐标
在传统认知中,文献情报工作如同“幕后园丁”,默默耕耘却鲜少被聚光灯照亮。但在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这种模式亟待转型。未来,青年科技情报工作者需将自身定位从“资料保管员”升级为“科技战略参谋”。在文献资源保障方面,我深知科研工作离不开丰富的文献资源。为了确保研究人员能够及时获取所需的各类文献,我积极与各文献数据库、图书馆等机构沟通协作,不断拓展文献资源的种类和范围。无论是前沿学术论文,还是经典科研著作,我都努力为其提供便捷的获取渠道。通过扎实的资源对接工作,让文献情报真正成为科技竞争中的“千里眼”与“顺风耳”,助力科研团队从海量知识中精准定位关键信息,为科研决策绘制清晰的“战略地图”。未来还可运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文献推荐系统。通过深度挖掘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历史检索习惯,实现文献资源的个性化精准推送,让知识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预判”,以智能化手段提升文献情报服务的效率与价值,为科研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作风淬炼:以匠心精神雕琢服务品质新高度
知识服务范式的革新,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服务理念与工作作风的重塑。我深知科学家精神不仅体现在实验室的攻坚克难中,也渗透在情报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里,唯有以匠人般的专注与执着打磨服务细节,才能真正满足科研一线的严苛需求。
为课题组提供科技查新支撑时,与一线科研人员深入研讨、逐项拆解技术核心,筛选关键技术指标,确保查新工作能够精准聚焦项目核心优势。针对“国际先进水平”认证的严苛要求,与外部技术认证单位展开多轮商讨,反复校准查新范围与对比维度,保证查新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项目获得高水准认证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项目后续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这种“甘坐冷板凳”的坚守、“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执着,正是对“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精神的最好诠释。
在数据清洗中追求零误差,在情报研判中坚持多源验证,在服务决策时保持客观中立——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构成了青年情报工作者传承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实践。我始终坚持精益求精,将每一个文献资源的获取、每一个知识服务的提供,都视为一次对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实践。
三、精神传承:以赤子之心续写创新发展新篇章
钱学森归国时携带的800公斤珍贵资料,黄大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铿锵誓言,这些闪耀着科学家精神的故事,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激励青年前行的精神灯塔。
在科研素养培训课程开发工作中,邀请科学家走进课堂,分享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的经历。通过积极搭建科学家与科研人员的交流桥梁,将科学家精神深度融入课程设计,培养科研人员的求知热忱和学术定力。通过沉浸式的课程体验,让科研人员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真正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让知识服务从“能用”迈向“好用”“智用”。
科技竞争的赛道上,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刷新的起点。知识服务只有真正扎根于科技创新的沃土,才能成为科研攻关的“亲密战友”。在知识服务的道路上,我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主动深入科研一线,注重与科研人员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与期望,以匠心精神雕琢着服务品质的每一个细节。
星火虽小,亦可燎原。青年科技情报工作者手中的每一束“知识星火”,终将汇聚成照亮科技强国之路的璀璨星河。我将以使命为引、以创新为焰,持续点燃知识服务范式革新的时代星火,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