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科学家精神
1978年22 岁的吴家睿从昆明老家前往中山大学求学,并在中山大学完成本科学习后,于1982 年在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随后他走了一个特别的路径——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从事科学史研究,专注于民国时期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历史探究。这段经历看似与常规的科研路径不同,却为他日后的科研事业打下了独特的基础。这不仅让吴家睿学会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科学发展的脉络,更培养了他跨学科思考的能力和对科学本质的深刻理解。恰是这段依托专业从科学研究出发挑战自我的早期求学经历,造就了日后他的学术探究之路,也奠定了他依托科研基础,开展科技战略和科学普及的工作。这正是科学家精神中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拘泥于传统路径的体现。
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了解国内外生物学发展的学科差异,吴家睿前往瑞士和美国再次系统地进行生物学学习和研究。那时候,国外已经有结构生物学,并拥有了大型研究科学装置,而我国依然处于传统理论生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等研究阶段。
临近毕业时,同批的同学都在找工作,或者想办法留在美国继续科研之路,吴家睿却心系祖国,“在美国,少我一个不少,多我一个不多,但对于祖国来说,如果我能把我学到的先进理念带回去,就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1997年在香港回归之际,吴家睿回到祖国,来到岳阳路320号,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开启了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篇章。
在传统生物学研究领域深耕数年后,吴家睿敏锐地捕捉到 21 世纪初兴起的系统生物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巨大潜力。当时,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进,海量数据的涌现促使科研模式发生变革,系统生物学应运而生。吴家睿意识到中国在这一领域加强部署的紧迫性,于是积极投身到系统生物学在中国的开拓与发展事业。
后来吴家睿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了系统生物学系,并担任首位系主任,还组建了国内首个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筹备和组建相关专业委员会。这一系列开创性举措,充分展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前瞻性眼光和勇于担当的精神。科学家精神的核心之一便是能够洞察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敢于在新兴领域开疆拓土,为国家和人类的科学事业发展抢占先机。吴家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精神,他不畏艰难,积极推动系统生物学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
不久前,吴家睿牵头承担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 “多维大数据驱动的中国人群精准健康研究”,致力于规模化收集中国自然人群的样本和大数据,以进行健康促进和维护的研究。在领导这个专项实施的过程中,他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但始终坚持不懈。这种面对困难不退缩,持之以恒地追求科学真理,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造福人类健康的精神,正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写照。科学家们往往在漫长而艰难的科研道路上,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科研事业的无限热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标前进,为攻克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而努力奋斗。
2023年,上海高研院把吴家睿老师请回蛋白质设施,接力掌管设施。吴老师回到设施很快就敏锐地察觉到,蛋白质设施每年有大量的用户原始数据,而这些数据都没有统一保存,更谈不上开放共享这些科学数据。2024年吴家睿在《大科学设施的科学数据汇交与开放共享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提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和专业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明确把大科学设施为科研用户服务产生的科学数据纳入强制性汇交的范畴,以便能够更全面地汇聚来自科研项目和大科学设施的各类科学数据,从而在国家层面形成完整的科学数据要素。这一建议一经提出,得到了科研界的广泛关注,各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进行相应机制规定的讨论。
除了在科研一线的卓越贡献,吴家睿在科普和人才培养方面也不遗余力。他开设公众号 “吾家睿见”,出版专著《生物学是什么》《大健康时代的思考》《新科学时代的思考》,将自己对生物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分享给大众和学界同仁。
在教学中,吴家睿以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具备广泛知识基础、能站在科学前沿的学生为目标。他深知科学精神的传承需要从教育抓起,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好奇心,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科学精神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科学家不仅要在科研上有所建树,还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未来科研人才的重任。
从吴家睿的经历中,我清晰地看到了科学家精神的诸多方面: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对新兴科技趋势的敏锐洞察、对科研难题的执着攻坚、对科普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担当。这才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强大动力,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宝贵财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