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植树,后人乘凉”——论上海光源精神及其传承
上海光源从2004年底开始建设,至今已经走过了20余年。依托上海光源,利用先进同步辐射技术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用户成果,已有Nature/Science/Cell 249篇,SCI论文超过1万篇,其中一区占比41%。还有多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内外重大奖项。产业方面,上海光源也已与新能源、芯片、生物制药等领域领头羊企业有一系列地深入合作。这些辉煌的成果背后,是我国光源老一辈科学家们和工程技术人员智慧的凝结和辛勤的付出。王劼研究员就是光源老一辈科学家中的一员,他在光源的点点滴滴瞬间在我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来。
王劼研究员先后参加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工程(上海)设施五线六站、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和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装置(SHINE)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历任软X射线磁性圆二色线站负责人、上海光源X射线小角散射线站系统负责人、上海光源光学检测实验室负责人、五线六站实验分总体负责人、上海光源线站项目副总工艺师和总工程师和SHINE项目副总工程师。
王劼研究员2006年加入到上海光源的建设中,负责了上海光源首条线站(小角散射光束线站)的建设、调试、验收和运行。小角散射光束线是我国首条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的硬X射线光束线,在2008年5月,为了线站的顺利调试,王劼研究员做为线站负责人,以线站为家,连续奋战了多个昼夜。在光源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迎来了小角散射线站首轮调试成功,将聚焦的同步辐射单色光引到实验站样品处。王劼经常说:“工程问题一定要仔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010年开始,依托小角散射光束线站方法学发展,王劼研究员顺利拿到芳纶纤维、碳纤维等多个高性能纤维领域的重大攻关课题。例如国家973项目课题“高性能芳纶纤维制备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一做就是5年( 2011年1月—2015年12月),同步辐射与高性能纤维研究的结合,成功助力了我国高性能纤维的攻坚,意义深远。直到现在,部分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研究仍在是建立在最初同步辐射方法学基础之上。当时的王老师已50左右的年纪,记得我跟着他去东华大学开会,王老师研究思想活跃,把握问题准确,展现出老一辈研究工作者的学术能力,我这个30岁不到的年轻人感受到了深深的敬佩。近几年,白发悄悄占领了王老师的两鬓,由于长时间建设和研究工作,王老师的腰椎出现了损伤,但是他仍然坚持在建设一线,坚持着与我们这些年轻的职工和他的学生讨论工作和学习问题。王老师常说:一定要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努力和坚持,一两年看不出来成果,时间久了,一定会有收获。
王劼与学生们在一起(教师节)
王老师待任何人都是真诚、温和的,他指导的学生,有任何困难都敢于积极与他讨论,学生们不但工作出色,心里也是阳光的。王老师曾说:“不论做人还是做工作,一定要诚信,不能弄虚作假。一旦有了一个谎言,就需要用更多的谎言来弥补。”现在王老师的部分学生也开始有自己的学生,他们将王老师真诚、温和、严谨的作风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传承,是一个颇有韵味的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上海光源老一辈科学家们建好了光源,让上海光源的运行开放走向了正规,2025年,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顺利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验收,验收专家组高度评价了该项目完成的质量和对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我们从上海光源老一辈科学家手里接过一片富裕的森林。那么,我们这些后辈,如何去乘好凉呢?简单来说,就是“着眼现在,放眼未来”。
我们要学习并树立正确的“科学家精神”,一切以大局为重,诚信做人、做事。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攻坚克难,在国家重要的领域上做成真正的专家。再一个就是回答好“光源到底能为国家做好什么?”这个问题。在基础问题推进的同时,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将同步辐射技术直接挂钩社会经济发展。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