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点亮复兴荣光
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萧楚女曾说:“精神上的活力,才是真正的生命力”。任何事情的完成都需要精神支撑,科学的历程同样如此。
翻开长长的科学历史画卷,科学的历史,其实也是科学家的精神历史。人事代谢、往来古今,我们可能会忘记以前的科学成果,旧的科学成果也可能会被新的科学成果替代。但一直有一种力量,在推动鼓舞着我们前进,在科学领域持续创造奇迹,这种力量便是科学家精神。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全面概括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强调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们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新时代青年,应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作为自己的鲜明底色。1840年以来,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古老的国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中国人被迫展开了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探索,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新文化运动的“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再到五四运动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旗帜,对科学技术的探索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的变革。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殖民主义三座沉重的大山。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如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等用毕生的精力“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他们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也塑造了内涵厚重的科学家精神。
新时代青年,应将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作为科学研究的核心。科学充满未知,探索永无止境。著名数学家吴文俊一生都专注于数学前沿研究,从拓扑学到数学机械化,从纯数学研究到数学的应用,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数学。屠呦呦,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面对世界性难题,她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筛选,用大半生的光阴提取青蒿素,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时代青年,应将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作为自己崇高的人生风范。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需要历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虽研究成果带来巨大效益,却始终保持谦逊低调,将毕生精力投入农业科研而非追逐名利。“中国天眼”奠基人南仁东,放弃国外的高官厚禄,22年扎根贵州大山,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铸造大国重器,带领团队建造出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让中国在射电观测领域拥有了世界领先的重大科研利器。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于敏,多次拒绝公开荣誉,生活简朴,让奖章蒙尘柜中。
新时代青年,应凸显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科学家精神特征。在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鲜明地体现出综合全面的特征,尤其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领域的研究具有高度的交叉性、复杂性,要摒弃只注重单一学科研究的理念,汇聚各领域学者,与社会各界一道为推进国家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贡献力量。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是来自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科技人员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结果。因此,新时代青年要有宽广的视野,要有宽阔的胸怀,能够诚心实意地与他人配合,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汇聚起强大能量。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青年应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成为自己舞台的“科学家”,绽放微光,无数的微光聚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便已燎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