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云开见月明——我的科研方向与科技强国使命的共振点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回国两年半时间,从最初的迷茫探索到如今确立水环境润滑材料这一研究方向,我深刻体会到,青年科研人员唯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才能真正参与科技创新的浪潮,成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参与者和践行者。
初回国:方向模糊中的自我怀疑
2022年,我完成海外求学历练,带着对科研的热爱,回到祖国加入高研院。然而,现实并没有如想象般顺利。国内科研环境虽然越来越好,但面对新的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当时自身研究经历与国内实际需求之间的落差,我一度陷入迷茫——我的研究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我应该确定什么方向,才能参与到实际的国家需求中去?
这段时期是焦虑的,但也正因如此,我开始重新思考科研的本质。科研不是封闭的象牙塔,不是做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事这么简单,而是要需求驱动,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事。这让我逐渐明白,找准方向的前提,是看清国家发展的战略重心。
两年半历练:在国家科技战略中找到目标
带着这样的反思,我开始关注国家“十四五”“十五五”规划、上海市关于先进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科技方向的布局。在参与团队项目、调研企业、医院需求的过程中,我逐渐将研究视角转向“润滑材料在复杂水环境中的应用”这一细分方向,将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了统一。
这一方向不仅回应了国家对海洋先进装备对新型润滑材料的战略需求,也契合了上海市对生物医药领域的高端医疗器械、药械的重点布局。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特征,融合了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生物医药等学科,是极具挑战性的“科技制高点”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一名单纯的研究人员,逐渐成长为一个能理解“科研如何服务国家”的科研工作者。我们团队在实验室提供的良好实验条件的支持下,探索了骨关节炎用关节润滑剂、海洋环境凝胶润滑修复贴片等新的应用,并深入研究润滑材料的界面行为与稳定机制。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科研精神,是敢于直面“卡脖子”问题的勇气,是一次次失败中不放弃的坚韧,是“甘坐冷板凳”的执着坚守。
面向未来:青年当以科技报国为使命
如今的我,已经不再焦虑于“科研方向在哪里”,而是思考“如何把方向走深、走实、走出成果”。“抢占科技制高点”不是一句口号,它要求我们青年一代不仅要有创新的能力,更要有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
作为青年科研人员,我始终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求真务实、淡泊名利、勇于探索。我深知,唯有将“研究融入国家发展脉络中”,我们才能真正参与到科技强国的建设中,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坚力量。
我也希望,通过自身经历鼓励更多青年同行:在迷雾中不要恐惧,坚定信念,把小我融入大我,用实际行动回应时代的召唤。科研从来不是一条坦途,但正因其不易,才更需要我们青年一代肩负起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历史重任。
结语:
青春不应被迷茫定义,而应在奋斗中闪光。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征程上,青年不是旁观者,而是冲锋者。我愿继续深耕科研,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让润滑材料在水环境中也能“润物无声”,为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添一束微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