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匠心,探索润滑油科技新境
在工业发展的滚滚浪潮中,润滑油犹如机械运转的 “血液”,添加剂则是赋予其强大性能的 “灵魂”。作为专注润滑油配方设计以及润滑油添加剂合成的青年科研人员,我深知每一次配方优化、每一种添加剂的创新合成,都关乎着工业设备的高效运转与国家制造业的长远发展。
回望科研长河,无数前辈用智慧与汗水为我们照亮前行之路。荣获国际摩擦学领域最高奖“摩擦学金奖”的薛群基院士团队研发的“航天航空润滑材料”、“先进薄膜和涂层材料”、“海洋防护材料”等,使我国在润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薛院士在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时认为科研要敢于标新立异,要有新想法,要多问“为什么”,不仅要得到实验数据,还要问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数据,最后还要能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搞科研,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做出成绩。
聚焦我的岗位,作为高研院工作近一年的新青年,绿色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令我倍感舒心。干净有序的实验室,先进完备的科研设备,处处彰显着专业与严谨。身边同事皆是科研佼佼者,从他们攻克润滑油配方难题时的专注,到合成添加剂时的创新思维,都让我深受触动。我满怀进取之心,每日扎根实验室,跟随前辈学习操作,研读文献探索技术,以持之以恒的努力,踏实走好科研成长的每一步。
在润滑油配方设计与添加剂合成工作中,最有意义的莫过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工业发展解决关键难题。近半年来,我沉浸于项目中目标产物的优化和性能评价,旨在设计合成结构新颖的润滑油添加剂,来适应智能润滑系统的要求,实现更精确的润滑控制。日复一日的试验参数调整和现象分析,终于得出美妙的结果——“目标产物生成啦”。科研的魅力就在于对未知的无尽探索。当通过实验数据推翻原有假设,或在文献缝隙中捕捉到新问题时,那种 “原来如此” 的顿悟感,如同解开宇宙拼图的一角,让科研成为一场永不停歇的智慧狂欢。
解决了添加剂问题,配方设计同样充满挑战。不同添加剂之间的协同效应难以平衡,稍有过量或不恰,就会出现拮抗作用。那么,为什么不建立一个系统化的配方测试数据库呢?只需要输入配方和比例,就可以智能化预测参数的可行性和调整方案,岂不美哉!这时,老师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让我瞬间通透了。“建立配方测试数据库和 AI 预测系统看似高效,但人的经验在科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底层价值”。的确,AI 擅长单目标优化,而人能基于经验进行复杂价值判断,这种独特性源于科学探索的复杂性、创造性与不确定性。请记住:让实验室亮起来的永远不是数据看板,而是科研人眼中对未知的渴望。
这次科研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在润滑油配方设计与添加剂合成领域,青年科研人员必须具备 “匠心精神”。要沉下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对每一个数据、每一次实验都保持严谨的态度。同时,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团队协作至关重要。我们团队汇聚材料科学、有机化学、机械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多元化学科背景交织成创新的沃土,让我们在技术攻坚的征途上屡破壁垒。
随着工业 4.0 时代的到来,对润滑油性能的要求将更加严苛。作为青年科研力量,我们深知,抢占科技制高点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更需要传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我们将继续以前辈为榜样,保持对科研的热情和执着,紧跟国际前沿技术,深入研究添加剂的作用机理,不断探索绿色环保型润滑油配方设计与添加剂的合成新路径。同时,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助力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
科技竞争的赛道永无止境,青年科研人员重任在肩。让我们以青春的激情与匠心,持续探索润滑油科技新境界,为我国工业发展注入更强劲的 “血液”,在建设制造强国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