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家精神为炬,在科技自立自强征程中书写青春答卷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作为一名从博士生成长为先进润滑材料实验室博士后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我深感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新征程中,青年一代肩负着“把科学实践谱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使命。
一、科研成长:在攀登中夯实科技自立根基
(一)从博士生到博士后:角色转变中的责任升华
初入实验室时,我的研究方向聚焦于加氢异构催化剂的研究。还记得首次独立设计催化剂实验时,所得样品与文献报道不符。导师鼓励我:“科学探索没有捷径,唯有在试错中逼近真理”。此后我不断尝试调节样品合成的条件,逐一排查合成过程中的潜在影响,最终确认了材料受空气湿度及温度的影响,并能有效把控样品合成的成功率。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科研起步阶段的“试错”并非浪费,而是锤炼严谨思维的必经之路。
成为博士后后,我以职工身份继续深研加氢异构催化剂的构效关系,追求定向设计高端润滑油基础油的目标。将论文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工业产品上,从博士论文的“单兵作战”到团队的“协同攻坚”。
(二)学科交叉:在融合中开拓创新边界
先进润滑材料实验室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既需要化学工程的工艺优化能力,也离不开材料科学的结构设计智慧。这段实验室的经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化学与化工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是简单的“1+1”,而是通过理论嫁接产生 “化学反应”。正如徐僖院士所言:“化工研究者要善于用化学的‘显微镜’和工程的‘望远镜’观察世界。”
二、精神传承:在实践中厚植科学家精神沃土
面对国内高端润滑油基础油的“卡脖子”技术,我们坚信技术从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能靠自主创新突破。在李久盛研究员的带领下,我们组通过对基础油以及添加剂的数十年坚持不懈的研究,成功开展了mPAO,烷基萘等多个项目的中试项目。当看到自主研发的产品流向市场,我们深切感受到:在科技强国建设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就是需要传承科学家精神,坚持“执念”,敢啃“硬骨头“,用创新突破定义未来。
三、使命担当:以青春之我筑科技强国之基
高端润滑油基础油关乎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战略领域的润滑保障。记得在一次企业调研中,某发动机厂商提到:“国产润滑油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不足,直接影响发动机寿命。”这句话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实验室的“小研究”,承载着国防安全的“大使命”。此后,我们继续坚持着高端润滑油基础油的研究,满足如发动机油、齿轮油、风电润滑等高端润滑的需求。科研工作者的价值,从来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才能让科研成果产生真正的力量。
四、未来展望: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奔赴科技强国新征程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青年科研工作者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也肩负着“强国一代”的历史使命。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我将始终牢记:以家国情怀为魂,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让以实验室为单位的“小切口”研究,成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大突破”;
以创新思维为翼,在化学与化工的交叉领域开拓新赛道,提升科研创新的“含新量”;
以团队协作为基,传承“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让科学家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生根发芽,培育更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研生力军。
“路漫漫其修远兮”,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没有捷径可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实验室里坐得住冷板凳,在产业前沿经得起热考验,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科技强国答卷。因为我们深知:唯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世界科技强国之林站稳脚跟,才能让“中国号”巨轮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