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碳共舞新时代——在抢占科技制高点征程中书写青春答卷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站在浦东这片创新热土上,向大家讲述一位"碳路先锋"的故事。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有一座被誉为“科学重器”的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在这里,有一位科学家,他每天与二氧化碳“打交道”,却不是为了排放它,而是为了“驯服”它,让它从气候变化的“元凶”变成造福人类的资源。他就是魏伟研究员—一位在碳减排与绿色能源领域深耕二十余载的科技先锋。
在魏伟老师的科研生涯中,二氧化碳不是冰冷的化学式,而是充满可能性的“碳资源”。他和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Nature Chemistry、Joule、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ngewandte Chemie、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论文600余篇,授权或申请国际发明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其中一项突破性技术——原创中空纤维铜透散电极技术,实现了在强酸水溶液环境中安培级电流密度下选择性还原CO2制多碳产物,这一开创性研究先后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CS Energy Letters等顶级期刊,将工业废气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科学构想。这项技术背后,是无数次实验室的昼夜攻关。
作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魏伟老师肩负的不仅是学术探索,更是国家战略需求。他牵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 项目、国家重点专项、中科院先导以及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等多项国家和地方科研任务等重大任务,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能源安全的实际生产力。凭借这些突出贡献,他先后荣获"国际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和"第十届国际二氧化碳利用会议优秀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权威奖项的肯定。
在2025年5月9日召开的第五期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魏伟研究员应邀作主旨报告。他以"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化工行业转型关键技术进展"为题,系统阐述了绿电催化合成化学品领域的最新突破性成果。报告重点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绿电驱动高效焦耳热反应工艺,并以甲烷与二氧化碳重整这一关键反应为典型案例,深入解析了该技术在反应机理、能效提升和碳减排等方面的创新突破。这项研究成果为我国化工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创新思路,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
在学生们心中,魏伟老师既是"治学严谨的导师",又是"温暖人生的引路人"。他总会在校园里停下脚步,关切地询问每位学生的近况;在学生求职时,他必定亲笔撰写推荐信;更会倾尽全力推荐优秀学子赴海外名校深造。"年轻人要勇敢走出去,开阔眼界。"这句殷切叮嘱,常常挂在他的嘴边,饱含着对学子们最真挚的期许。这份匠心传承,让他荣获“山西省研究生教育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更培养出数十名青年学者,如今他们活跃在中科院研究所等一线,延续着“碳索未来”的使命。
从三晋大地到黄浦江畔,从实验室的玻璃反应釜到国家的碳减排蓝图,魏伟老师用数十年时间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是党员墙上“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的誓言,是办公室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背后的坚守,更是那句朴素的信念:“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在于让祖国需要时,我们拿得出解决方案。”
各位青年朋友,在深入了解魏伟老师的事迹后,我不禁思考:新时代的青年担当究竟是什么?魏老师用他的科研人生为我们树立了标杆。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培养"国家需求就是研究方向"的使命自觉。面对国家"双碳"战略的时代命题,魏老师不是被动接受任务,而是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承担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规划等重大战略研究。他创造性地将实验室的创新成果与产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在减排主战场绽放光芒。这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智慧,正是当代青年最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宝贵品质。
同志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上,需要更多像魏伟老师这样的“碳”路者。让我们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在新时代的答卷上,写下中国科技的绿色诗篇!
谢谢大家!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