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先锋领航 低碳技术破浪——低碳第一党支部战斗堡垒在科研攻坚中的硬核担当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时代征程中,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第一党支部始终挺立前沿,将鲜红党旗牢牢插在科研攻关阵地上,以“红色先锋攻坚”铸就低碳技术突破的利剑,以“红色引擎驱动”点燃院企协同创新的澎湃动能。当前,围绕着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合成技术,支部组建了青年党员为绝对主力的SAF技术攻坚党小组,他们敢拼敢打,针对实验中的具体瓶颈,开展“技术攻关头脑风暴”,生动诠释了战斗堡垒的硬核力量,而领导这个小组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的正是支部优秀党员高鹏同志,高鹏同志率领攻坚小组,以航空业低碳转型国家战略为指引,在SAF产业化征程中开辟出一条创新突破的“红色航道”。
面对CO/CO2等碳一分子高效转化这一世界性难题,高鹏同志带领党员技术骨干构建起“实验室-催化剂产线-工业中试”三级攻坚体系,以“白加黑”“5+2”的战斗姿态扎根研发一线,在催化剂活性位点设计、反应路径优化等关键环节开展数百组实验,完成数千小时连续稳定性测试,首创的碳一分子耦合催化制航煤馏分多功能体系,成功实现SAF合成技术从“多步串联”到“一步直达”的跨越式发展。
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通过独特的多功能活性位设计,不仅将航煤馏分选择性提升至理论极限的近2倍(是传统费托工艺的2~4倍),更大幅提升了反应活性与催化剂寿命,成功打通费托合成(FTS)与电转液(PtL)制SAF的关键堵点。在党员攻坚小组主导的催化剂放大制备过程中,在短短数月攻克了多功能催化材料宏量制备、成型与质量控制等数个难题,并依据工业中试结果实现快速优化。从2024年12月至2025年7月共进行了三次工业中试,累计运行近60天,其中6月18日至21日,中试装置72小时运行圆满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现场考核验收,证明了费托合成航煤馏分油技术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更为后续万吨级工艺包的开发以及成套工业化生产装置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高鹏同志以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他带领的技术攻坚小组不仅突破了SAF产业化的“卡脖子”环节,更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航空业绿色转型树立了新时代党员先锋模范的标杆典范。
SAF攻坚项目中,项目骨干卜宪昵,青年党员杨承广、王浩、杨海艳、路昕楠,以及小组成员于幸等研究人员共同组成了一支敢于担当的硬核队伍。高鹏同志带领大家奔赴这条“党建红”与“低碳绿”交相辉映的创新之路,不仅成功打通了SAF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更探索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范式。坐落于重庆长寿化工园区的千吨级费托合成航煤馏分油中试装置,正是这一创新模式的标杆典范。该装置集成双方优势资源: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首创的选择性费托合成催化剂及吨级放大制备工艺,如同强劲“心脏”提供原动力;上海岚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化装备制造系统,构成高效“反应中枢”;搭配双方合作开发的费托合成航煤馏分油全套工艺技术,则以自主知识产权打造出精准调控的“神经网络”。目前,上海高研院已与国内外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规划建设全球首套生物质/CO2制SAF万吨级示范装置。项目预计2-3年内建成投产后,将实现我国绿色航空燃料从技术追赶到产业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球航空业净零排放贡献中国方案。
低碳第一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SAF科研一线强化“党建红”引领“低碳绿”的科研实践,精心搭建“红色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以党建链串联起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在巴渝大地奏响绿色能源革命的奋进强音。此外,支部以“红”铸魂,以“研”砺剑,围绕科研任务,将“党员责任岗”“技术攻关组”嵌入项目关键节点,以青年党员为骨干组建多项攻坚团队,直面技术难题,明确攻坚目标,将党的组织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科技创新的攻坚优势与绿色发展的引领优势。通过构建“党建+科创”双螺旋赋能机制,让红色基因融入技术攻关血脉,使组织力量贯通产业创新链条,形成“难题破解在支部、成果转化在一线”的生动格局。面向“双碳”战略主战场,这支听党指挥、能打硬仗的红色科技铁军,正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突破“卡脖子”技术,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开辟新赛道,让党旗在低碳转型的烽火前沿猎猎飘扬,让创新火炬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熊熊燃烧!
附件下载: